


在计量领域,仪器校准与仪器检定看似相似,实则有着天壤之别。外行人可能一头雾水,然而,但凡在校准行业摸爬滚打过的人,必定对二者差异了如指掌。它们不仅在定义上大相径庭,所遵循的规范与标准也截然不同。那么,检定规程与校准规程究竟有何区别?标准方面又存在哪些差异呢?
一、定义:强制与自愿的分野
检定,针对的是明文规定需定期检定的仪器,像社会贸易结算、医疗卫生、人身安全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的设备。这些仪器依据相关规定,属于强制性定期检定范畴。若不按时检定,其使用便不合规,严重时甚至会给使用企业和机构带来诸多麻烦。
而校准则是非强制性的,属于自愿主动开展的项目。只要仪器不在强检目录之列,便以校准为主。相较于检定,校准更具实用性。检定证书简单直接,仅判定合格与否;校准证书则是厚厚一叠数据文件,详细记录仪器各方面数值,为企业提供详尽参考。特别是对于非标仪器,只有校准能提供关键非标数据。
二、规程:严格与灵活的碰撞
既然定义不同,那二者的流程规范又有何区别呢?
检定规程,因其强制性及法务需求,堪称严苛。它不仅明确了检定设备的精确度与计量要求,还对测量方法标准、检定方式及条件做出详细规定,且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要优于一般计量的1/3。编制检定规程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权威文件,如JJF1002 - 1998《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》。这使得检定规程相当严格且固定,检定方式与时间周期相对固化。企业若想加急缩短检定周期,或改动检定流程,几乎难如登天,检定机构给出的检定时间基本不可撼动。
校准规程则灵活得多。尽管同样需在特定组织制定审批后,按一定要求校准,标准与检定相近,但校准方法与周期并不固定。实验室或机构在满足规程标准的前提下,可自行制定校准方式与周期。企业也能根据自身需求,向校准机构提出数据与周期要求。校准规程相关要求一般参照JJF1071 - 2000《国家计量标准规范编写规则》执行。
总体而言,检定和校准规程在标准要求上相差不大,检定规程如同标准值,校准依此展开工作。但在方式与流程上,校准更为灵活。大家可按需选择检定或校准,确保仪器使用合规又高效。